监管冲突:东西方纠纷的经验教训
众所周知,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财务报告必须真实可信,信息透明非常必要。要保持信息透明需要各方协作和外交方面的共同努力,以维护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定。
在过去的十年里,一拨又一拨的中国企业涌向美国和其他北美证券交易所,为蓬勃发展的企业和经济寻找急需的资金。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越来越常态化,随之而来的是美国投资者的蜂拥购买。
许多中国公司通过各种技术进入美国交易市场,包括反向并购和可变利益实体,这使得他们能够逃避首次公开发行必须接受的审查清单中的许多项目。然而,所有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包括总部在中国的公司,都必须接受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制定的财务报告规则等规定,因此,中国企业和美国监管部门之间就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关文件的要求之间出现了冲突。
对在美国上市的公司财务报告规定主要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施行,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使他们获得透明、可靠的财务信息。简言之,上市企业要向SEC提交一系列表单(如10-K表格,10-Q表格,8-K表格等),有些需要独立审计证明公司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及规定的信息均如实披露。
安然等公司财务丑闻事件爆发后,美国国会成立了PCAOB,这个非营利机构担当专门监督审计和审计师工作的职能。PCAOB向SEC报告,两个机构协同工作。
监管争议和做空高潮
继中国企业涌入美国上市之后,出现了PCAOB针对中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的审查监管不足引发的监管冲突。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是负责监督中国上市公司和他们的财务报告的监管机构。监管机构之间的冲突归结为国家主权问题,中国证监会不希望外国监管机构,无论是PCAOB还是SEC对中国审计师和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检查。
美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都有业务,并通过合资与中国本土审计事务所审计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然而,PCAOB仍未获得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的审计工作底稿,尽管事实上这些公司是由总部设在美国的会计公司进行审计的。由于投资者只能依赖中国公司和他们的审计师提供的财务信息,对这些公司和审计师的监管没有对美国公司总部那么严格,缺乏透明度最终造成了大量的针对会计违规、财务欺诈和公司治理问题的指控。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一系列的卖空者发布诋毁报告,质疑中国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甚至将其定义为欺骗性的报告。
以新东方教育集团为例,曾经有一个35亿美元的市值和股票价格高达每股30美元。在一份外媒报道的做空机构指控该公司财务报告存在欺诈后,该公司股价跌破每股10美元。更严重的案例中,被做空公司甚至申请破产保护和面临被证券交易所摘牌。
2012年9月,为了打击做空者,超过60家中国企业高管、投资人和企业家在一封公开信上联合签名,指责卖空者以没有问题或仅存在小问题的合法公司为攻击目标,捏造信息、“大胆说谎”。以前谷歌员工李开复为领导的爱国人士称,虽然卖空者最初的行动对于识别和揭发财务造假、欺诈功不可没,但是他们的过分行为导致了欲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面临更加举步维艰的境地。李开复还特别指出并批判了做空机构发布的关于奇虎360科技的报告,这份报告发布之后,奇虎360股价应声下跌,市场价值蒙受巨大损失。
实际上,已经有证据证明被指控的企业中的确有几家存在不当行为,在过去几年里,SEC已经重视并采取了行动,包括多次申请投诉中国公司存在财务欺诈及类似指控。2012年9月,SEC指控中国天一医药集团证券伪造收入,声称天一医药在2007年和2008年财报中虚报1,980万美元营业收入。此外,2012年4月,SEC指控中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虚报资产价值,怀疑公司高管可能侵占4000万美元公款,从而在首次公开募股时给投资者对于公司资产判断带来误导。
可能的结果:外交手段能否控制霸权?
过去几年间,因为财务报告不实、公司治理混乱及信息不透明而导致的中国上市企业中逾100位审计师辞职、多家企业退市-无论是自愿或是非自愿。作为回应,中国政府作出努力,采取一系列举措,如在国家开发银行(CDB)向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提供近10亿美元资金支持,帮助他们私有化、从美国退市,然后重新在上海或香港联交所上市。
除了国家开发银行,全球范围内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也对从美国退市的中国公司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也在寻找宝贵的买入机会。在私募管权投资公司和国开行基金的共同努力下,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数家美国上市公司成功实现私有化。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2012年8月,分众传媒接到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江南春及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为首的财团发出的37亿美元的收购要约。12月20日,分众传媒宣布就私有化与Giovanna母公司和Giovanna Acquisition Limited签订了最终合并协议和计划,预计明年二季度完成交易。由此,分众传媒将完成私有化进程,正式从纳斯达克退市。
总体来说,目前仍有近400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交易所上市,仍旧有数十亿美元资金危如累卵。同时,随着中国旨在强调其主权,而美国试图将其财务报告标准强加给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这其间的冲突不断深化升级。2012年10月,中美两国签署了美方来华观察中方检查的协议,允许PCAOB派员工以观察员身份来华观察中方对在美注册的境内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检查。不过,这一协议只是允许美国监管机构“观察”部分在美国市场上市的中国公司的审计报告,完全放开美国监管机构对中国在美上市公司进行跨境审查并不现实。
尽管谈判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向世界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中美两国正为解决纷争而共同努力,然而,最核心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果不完全放开美国对中国公司审计监管,在美国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将不可能完全符合PCAOB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要求。PCAOB已将2012年年底定为与中国监管机构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迫使双方就如何处理达成最终协议。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最终能否准予美国监管机构完全进入,或是双方无法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导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被迫应对大规模退市的挑战,都将不得而知。或者是另一种可能性,即将设定好的最后期限推迟,把问题留给更远的将来。无论是哪种可能,最核心的问题是跨越国界和主权的对于安全、可靠的财务信息的需求,以保护投资者利益,这是保证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