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现象在会计师审计IPO项目中屡见不鲜。此番史上规模最大、措施最全、力度最强的IPO在审企业专项检查活动的启动,或让那些成为“IPO造假”帮凶的会计师事务所难以为继。
毋庸置疑,财务数据是市场各方评判一家公司运营情况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信息,其主要来自于专业性强的会计师事务所。然而,在诸多因素的驱动下,有会计师会运用高超的“魔术”手法将本来很“难看”的报表粉饰一新。这一“魔术”无疑误导了监管者和投资者对公司质量的判断,进而可能让垃圾公司登堂入“市”。
A股历史上,“IPO造假”典型案例不少,包括主板的通海高科、红光实业,中小板的绿大地、胜景山河,创业板的新大地等。其中去年年中爆发的“新大地事件”,造假程度之严重、手段之丰富,令业内震惊,将少计成本、虚增收入等手段发挥到了极致,堪称创业板造假上市第一股。
从理论上讲,在公司上市流程中,会计师审计作用极为重要,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翻箱底”式的审计,公司的任何造假行为都不会逃过他们的“法眼”。
然而,实际情况是,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在IPO流程中基本上依附于投行。有业内人士表示,一般来说,会计师事务所会在投行的提示下对IPO公司进行财务包装,主要通过利益输送、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等财务手段实现。另一方面,IPO公司聘请会计师进驻审计,两者是雇佣和被雇佣关系,也就是说,前者是后者的“衣食父母”,这种不对等地位意味着会计师很容易被“俘虏”。而且,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残酷竞争也助推自身主动妥协,迎合上市公司或发行人的意愿,“共谋”造假。
“利字当头,抉择很难。”有专家表示,“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也对上市公司或者拟上市公司各种财务科目提出不同看法,比如收入提前确认问题,但是其提出的建议公司老板是不是能接受?要知道,这是一个买方市场,会计师事务所这么多,老板不满意你,就会换人。于是,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就尽量满足公司的意思,在科目里做文章。”
在一边坚守一边妥协中,顶着“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赚得盆满钵满,充分享受了上市公司IPO盛宴。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7996家,其中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有53家,从业人员数量为全行业的十分之一,但收入占据行业的半壁江山。
事实上,在防治会计师事务所参与IPO造假方面,监管层已出台一些政策。
首先是提高行业门槛,财政部、证监会已于去年2月份联合发布通知,提高了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申请门槛,新标准要求申请证券资格的事务所上一年度业务收入不少于8000万元,其中审计业务收入不少于6000万元;注册会计师不少于200人。对此,有分析认为,此次申请条件的修订,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了内部治理更完善、执业能力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质量控制和内部管理更好的要求,势必将促进会计师事务所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执业质量,有利于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其次,在业务操作上,证监会出台了更加细化的操作指引。证监会去年11月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4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审计》,提出十大监管关注内容,定向排查拟上市公司隐患。
为了防止上市公司业绩变脸,证监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高度关注财务信息异常的情况,在了解发行人的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将发行人申报期财务数据进行多纬度的对比分析,并分析发行人选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适当性。同时,审计还应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在申报期内的一致性,关注发行人是否存在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从而人为改变正常经营活动以影响申报期各年度利润的行为。“粉饰业绩和操控利润的确是很多公司为了上市而采取的手段,会计师在这个过程比较容易迁就企业,现在证监会明确提示了这个风险,这个对审计师和企业的谈判也是一个筹码。”有业内人士分析,如果IPO的审计机构在其工作过程中按照“4号文”的相关要求,企业在IPO前后业绩大幅变脸的现象将大幅减少。
此外,证监会还要求,如果拟IPO企业存在未披露关联交易迹象,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进一步措施核实是否存在未披露关联方的情况。若存在申报期内发行人关联方注销及非关联化的情况,审计机构应识别发行人将原关联方非关联化行为的动机及后续交易的真实性、公允性,以及发行人是否存在剥离亏损子公司或亏损项目以增加公司利润的行为。“这一要求意味着,以后针对IPO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做的工作更多了,尤其核查关联客户以前仅需主承销商来做,会计师事务所估计要参与了。”该分析人士称。
分析认为,除了加强业务指导外,加大惩罚力度也是减少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在以往IPO造假案例中,对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关会计师的处罚仅限于行政处罚,罚一点钱了事,这使得其违规成本极低。当违规成本与巨大利益明显不对陈,造假现象就会越来越多。因此,打蛇要打在七寸上,制裁重点还要落在会计师事务所上,比方说,发现一起违规事件,就摘掉该所的证券资格,从重处罚以示整治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