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虽然欧美各大主要经济体不断面临着债务危机、财政悬崖等诸多挑战,但没人能否认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的300年间,资本主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现代资本主义崛起的重要特征是工商业的崛起、货币经济的扩张和理性化经营方式的发展。保证这种发展就要求整个国家和商业部门的每个单元能都被进行精确和集约式的管理,这就需要全社会拥有基础和准确详实的经济核算水平和统计水平。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曾经提出“数字化管理”的独特视角论点,他认为中国15世纪以后落后于西方与中国落后的数字化管理水平有很大联系。数字化管理水平,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理性科学的方式、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手段进行精确的管理;而数字化管理的前提是能够取得真实反映组织运营情况的各项数据,如果把这些需求进行狭义的限定,则可以将其理解为组织的各项财务帐表数字。为了保证基本帐表数字的真实准确,在现代社会主要需要依靠第三方的审计鉴证机构完成,也即会计师事务所。
经济发展与第三方审计
对于资本主义的发端,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资本主义时代是从十六世纪开始的”。作为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和实现产业革命的国家,英国的审计制度也在同期萌芽,它的雏形即是16世纪英国庄园和城市财政中对掌管会计事项者诚实性的检查。
伴随这一时期长久的经济繁荣,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对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它在夸大业务前景及舞弊的情况下被外界看好。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过贿赂政府,向国会推出以南海股票换取国债的计划,促使其公司股票大受追捧。由于利益丰厚,市场上出现大量试图在炒作中浑水摸鱼的“泡沫公司”,为了规管这些不法公司的出现,英国国会在当年6月通过《泡沫法案》,炒股热潮随之减退,并连带触发了南海公司股价急挫。南海泡沫事件对英国带来极大震荡,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也是受害者之一,他曾因此感叹:“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在调查南海泡沫事件时,英国国会秘密委员会委任了查尔斯·斯奈尔(Charles Snell)为南海公司查账,这是英国国会历史上首次委托民间第三方独立会计师进行核数调查,结果成功查出南海公司犯有严重的诈骗及做假账等舞弊行为。而委任第三方专业会计师的做法在后世被加以采纳,成功减低了企业舞弊的风险,在日后大大促进了特许会计师及审计行业的长足发展。
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企业审计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以“会计师的朋友”闻名的《英国1862年公司法》更加发展了《1844年—1845年公司法》和《1855年—1856年公司法》的会计规定和审计精神,在这一法案中又一次强调监事在办理审计业务时可用公司的费用聘请会计师或其他人员,监事不再必须是公司的股东,这表明会计师审计的地位已更加巩固。而审计改由处于第三者立场的社会上的特许会计师代行,实现了民间审计的一次重大转折。
国际大所的形成
19世纪中期到末期,随着英美等国政府公司法案的颁布,最早的一批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出现,他们中的一些事务所正是现在名震业界的国际“四大”的前身。其中,普华永道的历史可以上溯至William Cooper于1854年在英国伦敦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则发源于1868年成立于美国纽约的Deloitte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的KPMG缩写,来自四位不同创始人,历史最悠久的那个P的字母,正是1870年在英国伦敦创建的William Barclay Peat 会计师事务所;而安永的前身Arthur Young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于1894年,所在地是美国纽约。
20世纪的前40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世界经济遭到了重创,这一时期的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也没有太大作为。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经济的复苏,会计师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二战后冒升的“十大”,不断进行着行业内的兼并和重组,所谓的“八大”——安达信、Arthur Young、永道、Ernst &Whinney、Deloitte、Touche Ross、毕马威和普华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激烈的竞争,会计师行业经历了进一步的整合,Arthur Young与Ernst &Whinney合并成安永;Deloitte、Haskins &Sells及Touche Ross合并成德勤,形成的“六大”即安达信、普华、安永、德勤、毕马威以及永道。
1998年,普华与永道合并成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师行业进入了“五大”时代。2001年末,安达信因安然事件崩塌,其全球业务分别被其余四家收购,“四大”版图正式确立,进入了平稳发展期。近十余年间,虽然受到若干次由于审计失败引起的集体诉讼的挑战,但再没有发生大的合并或成员增减的震荡。现在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分享了全球绝大多数市场的公共会计业务份额,提供了高度标准化和多元化的服务,树立了极高的声誉。
中国会所的历史沿革
如果追溯渊源,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历史,虽然不及国际大所悠久,但是也曾在中国甚至国际上享有一定的荣誉。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有号称“中国四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在业界活跃,他们分别是正则会计师事务所、正明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公信会计师事务所。
其中,正则会计师事务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由中国现代会计的奠基人、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校长、孙中山大元帅府会计长、中国第一位会计师谢霖于1918年末创办。正则所起势于京津地区,先后在全国23个主要城市设立了分所,开了在中国承办会计师业务的先河,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记录。抗战爆发后于1937年迁至四川成都,文革时期一度停业,改革开放后经四川省财政厅批准恢复执业,即四川正则会计师事务所。不过,现在的事务所已经难以再现往日辉煌,业务范围主要局限在四川省内。
正明会计师事务所原名“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是中国著名会计学家、改良中式簿记运动发起人徐永祚于1921年创办的。抗战期间,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改名为“正明会计师事务所”,直到1954年歇业。与其类似,公信会计师事务所也是1950年代结束的业务,公信的前身是公平会计师事务所,1927年,奚玉书曾参与创办公平会计师事务所;1936年,公平会计师事务所改组,由奚玉书单独组办,改名为公信会计师事务所。解放初期,“四大”的会计师被出身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时任上海市财政局和税务局局长的顾准延揽,为新中国的税制建设贡献良多。之后,随着国家推行计划经济,“四大”逐渐萎缩,会计师业务趋于停顿,会计师除自谋出路外,大多由政府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另行安排工作,这两家大所的薪火也就此断代、无人传继。
现在看来,最为幸运的一家无疑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该所由我国会计泰斗潘序伦于1927年在上海创建,分别在桂林、重庆、南京、广州、天津等地设立分所,并在各地建立了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立信会计研究编译社、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立信印刷厂等机构,形成了一个全面的“会计企业集团”。1986年复办,2000年成立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2007年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2010年12月改制成为国内第一家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2012年,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事务所百强榜上,立信以逾15亿收入仅次于“国际四大”、排名本土所第一,再续了立信品牌的历史辉煌。
现任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管理委员会委员的张连起先生曾在一篇《怀念“四大”》的旧文中提出了当年的中国“四大”何以可以被定义为“大”的几个原因:首先,执业范围大而综合,张连起先生曾经在上海档案馆查阅过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的档案,馆藏全宗档案共541卷,排架长度8米,起止时间是1921年至1953年。当时的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下设文书、训练、出版等3个部门,主要业务包括代办企事业单位注册、登记、查账、诉讼等百余种细目,甚至比现在的事务所业务所涉门类还要广泛;其次,是事务所领袖的大师气质:他们既是实务家,又是著述家和教育家;眉宇间少有逐利气息,多有独立气韵;举手间少有商人影子,多有文人风骨;最后,是承办业务时候的大侠气魄,潘序伦先生主动拒绝过涉及罢工风潮的业务,践行了“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的准则;奚玉书先生敢与洋同行争锋,高扬了“专业面前,人人平等”的气节。
当今事务所的品牌建设
新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重建之后,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重建再度启动,前身是“上海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于1981年1月1日的上海上会会计事务所成为了新制度后全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3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本土会计师事务所通过近年来的合并、吸收和政府层面推动整合的政策刺激已经产生了若干有一定影响度的品牌。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陈毓圭秘书长指出:“打造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知名品牌已经成为形势所需和当务之急。一是因为品牌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瓶颈,很多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由于缺乏被公众广泛认可的高端品牌;二是因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30年,特别是脱钩改制后10多年的建设,已经奠定了品牌建设的基础,需要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价值、展示形象,赢得市场和社会的尊重;三是因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经涌现出一些在国内外受到认可的品牌,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陈毓圭认为,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品牌是信任和承诺的统一,品牌建设就是传递承诺,赢得客户和市场信任的过程;品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凡是有利于提升会计师事务所形象,能够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工作,都属于品牌建设的范畴。”而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建设,Grant Thornton International(中文名称“致同国际”)全球市场总监、曾经主导其中国成员所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全面更名为“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的庄达(Jon Geldart)也表示:他预计未来10年,中国将诞生一家真正国际化的会计师事务所,目前已经在发展的趋势中看到了这样的可能性。
专精于品牌建设领域的庄达在近5年间多次来华,而他2012年来到中国,更是在国内外专业会计协会举办的数次演讲中,阐明了对事务所品牌的理解。他认为:对于中国本土所而言,本土化肯定不是可以脱颖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原因。因为大部分对手都是立足本土的,如果想要有所不同,必须认识到全球化的重要性。如同对食物、衣服、汽车品牌的选择和忠诚,消费者选择它的原因,肯定是因为这个品牌后面的意涵对其心灵和头脑都有所触及。每一次看似随机的选择背后都是每一个人想表达的内容。
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服务也是一样,大型跨国公司为什么要选择中国的事务所,目前看还没有非常充分支撑的因素,这也是“国际四大”能够在很多领域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因为很多的会计丑闻的影响,让国外的投资人对中国的会计制度、质量和程序产生了各种怀疑。而西方对中国的投资用脚投票,表现出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看到了很多失败例子的连锁反应。
但是每一家企业的经营者和投资者都需要可靠的数字信息,需要有可信赖的事务所提供这些信息,并据此投资。客户的信心来自与有资质和可信赖的专业机构的合作。随着中国在国际分工链中的上升,高端服务业也将更多的走向国际。对于中国国内的本土大所来说,在这方面要有雄心壮志。一方面,要具有相应的国际专业资格,能够进行国际化的语言沟通;另一方面要专注于本身的品牌建设,比如与本土企业一起到海外去,参与到当地的合规建设中去,建立声誉、资质,与客户共同成长。
目前,中国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出海”方式主要是两种,第一种是自建,先在国内扩大经营规模,然后选择自己的国际化路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持续、可控性强,但缺点是需时较长;另外一种则是加入国际网络,优点是可以快速挂上一块国际网络的招牌,但是这种加盟的深度、融合性和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疑问。
在这方面,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在订立了国际化战略的总格局后,他们果断的放弃了自建模式,而在加盟国际会计网络时,采取的则是“加入+改造”的中间路线。作为BIT国际的中国成员所,他们是其全球网络董事会的主要成员,对于BTI发展战略的制定有充分的发言权,并且以“天职国际”作为BTI的唯一中文名称,拓展了自己的影响力。天职国际的董事长陈永宏表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大部分脱胎于政府,很少有自有品牌。改制之后,有一部分设立了自己的商号,但这个品牌的区别很大,其信誉度和知名度也受到了局限。行业中经历了若干次的分合,大型事务所中名称不变的很少,还没有把自己的品牌当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是本土事务所品牌定位的重要时期。好的品牌建立难、损害易。作为高端服务业,事务所竞争的就是人才、客户和品牌,参与国际网络,有利于我们加强对信息和专业技术的掌握和洞悉,包括海外的财税金融政策和劳工政策,而真正从国际网络中借力,才能最终实现对品牌知名度的正向贡献。”
相比本土所在不断的增添国际色彩的同时,“四大”则更多的在“本土化”方面蓄力。2012年5月,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文件,要求“四大”完成本土化转制,目前毕马威、安永已经从中外合作事务所转为特殊普通合伙制,德勤和普华永道也即将完成转制。为了避免被官方更多的另眼相待,“四大”都积极的认为,转制之后国际“四大”也是本土所了。其中某位“四大”的合伙人就表示:“现在本土所和国际所的提法该变了,该分为大型和小型事务所了”。
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创建自主知名品牌”。中注协将“品牌文化建设”作为2013年“诚信文化建设年”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2013年,我们在新浪微博上也看到了新注册的“本土八大新鲜事儿”这样的新ID开始活跃,这样的品牌打造无疑对应的是之前早已在微博上名声鹊起、关注者众的“四大新鲜事儿”。“本土”其实并非一个排外的概念,但对于原发于中国土壤的会计师事务所知名品牌的期待,大概是居于庙堂之上和江湖之中所有行业中人的一个共同追求。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稳步发展、对公共会计行业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行业领导者和客户对品牌的重视,都会让这一天更快到来。